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行业动态 > 正文

如何推动“物业+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模式高质量发展?

浏览次数:1790 日期: 2022年7月11日 08:48

“物业+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是切实增加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环节,能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着力破解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长期照护难题,促进家庭幸福、邻里和睦、社区和谐。今天,我们从物业服务企业的视角切入,分析如何推动“物业+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更高质量的发展。

物业服务企业可以提供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物业服务企业具有信息掌握度高、响应快、业主住户信任感高、供需匹配较精准以及公益服务与盈利服务的协同等天然优势,目前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正积极探索提供多元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应急服务、保健服务和生活服务。

1、应急服务:安全监护、紧急救助、一键呼叫、巡访关爱、人员定位等。

2、保健服务:健康管理、体检、护理、养生调理、营养餐、心理咨询、精神慰藉、康复训练、健康档案、体检报告、健康自动检测、中医体质辨识、睡眠管理、家庭医生等。

3、生活服务:长者食堂、定制送餐、助洁、助浴、购物、出行、社区课堂、老年大学、法律援助、日间照料、老人档案、老人评估、合同管理、用药管理、老人生日管理、护理管理、订单管理、志愿者管理、时间银行等。


物业提供养老服务的痛点

当然,在日益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下,也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和阻碍,例如场地缺自主、业务无授权、业主认同低、服务能力弱、运营模式不明、政策落地缺失等。具体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对经营业务的盈利性要求与养老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要求之间有显著冲突。


2、物业服务企业的供给能力与养老服务专业的特殊需求之间有巨大差距。


3、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群体在当前物业管理与服务制度框架下因信息不对称带来利益上难以协同的矛盾。

推进物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1、“物业+养老”不可一刀切,要因小区施策。推进住宅区物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不可一刀切,应通过试点给出一系列菜单式自选组合,让各地政府部门、街道社区与物业企业协商选择,或从中受到启发启迪,进行再创新,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交互促进。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尊重业主长者自愿选择和多样化差别化诉求,精准识别需求,提高用户认同感和参与度。


2、“物业+养老”不是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替代,而是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先从自建养老机构或承运政府社区养老中心开始,向周边小区产生辐射,建立“1+N”的模式,从而让物业养老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有机融合。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养老服务一定要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开展服务的原则应是具有较高的不可替代性,不与其他市场主体及社区机构产生同质化竞争。


3、“物业+养老”需要放在“物业+生活”的大框架下推进。要与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其他方面的生活服务形成合力和相互支撑,从着眼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来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而这不仅需要物业服务企业自身服务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也涉及物业标准服务范本及相关资质准入标准的调整。同时,要以养成居民对养老服务的付费意识为重要出发点,不能让居民将之当做政府付费的养老公共服务。部分公益性服务可以纳入政府购买服务,但服务板块要能独立核算,并至少要有部分服务能实现投入产出资金的可循环。


4、“物业+养老”的推进需要与基层社区治理改革紧密结合。把物业服务视为准公共服务,赋予物业服务企业更多的社区服务功能。在党建引领和街道社区的组织下,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更多社会基层治理事务,赋予物业服务企业优先使用小区或社区公用场地用于养老等生活服务的特权,促其成为“社区生活服务集成提供者”,但同时也给予更多的责任要求,接受街道社区的更多直接指导,在更宏观意义上,推动“物业城市”的发展,让物业服务企业承担更多城市基础服务的运营。


5、“物业+养老”要与“物业+生活”一样,紧密结合智慧物业和智慧社区的发展,成为城市数字化与智慧化、生活数字化与智慧化、治理数字化与智慧化转型的一部分。广泛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最新信息技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公共治理创新与信息技术革命的互动融合。

6、“物业+养老”要当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社区与居家的适老化改造紧密结合,相互依托。依托物业和社工团队,发动组织志愿助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学习社交活动,在着眼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着力挖掘老年人宝贵的智力资源与经验资源,与开发“银色经济”相结合。


(注:本文系全国智标委绿色智慧物业应用推广中心主任刘政在519日国家“智慧助老”试点项目启动会上的发言。本文转自互联网,版权和观点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告知!)